1)第七百二十五章:灭许定国满门_明末汉之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红旗军”放弃了做无用功,开始了圈地运动稳定一方,为马上开始的春耕做装备。

  谷如山、顾准等等心里安定,因为他们得到了家主的命令,不许饿死一个老百姓。

  手头粮食不够不要紧,南通州储备了足四十万石从南洋进口的大米,现在已经装船运往湖广,一百吨以下的船舶可以直接把粮食送达襄阳。

  船运南阳排水量低于三十吨的平地内河船舶完全能够做到,有了水路运进粮食、运出难民,成本比使用独轮车、马车运输便宜八成,还少了许多辛苦。

  这两年赵坤、谷如山、顾准等等组织屯垦起到了效果,他们驻地都做到了确保粮食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结余一部分余粮,加起来的数量也有四五十万石。

  现在已经是二月份,平均一个成年饥民有一石粮食足以熬到秋收。

  以内地“红旗军”的实力和预计能够到手的田亩数量,安置一二百万流民耕种完全不成问题。

  夺回襄阳、南阳等等城池拿下这片区域后,由于被流寇裹挟走了几十万人,现存的老百姓不超过八十万人。

  以后襄阳将要成为赵坤的大本营,望川堡的事务由已经在荆州工作了三年多的旗卫头子萧逢阳接管。

  那里是江心洲上的一座坚固的城池,有几百正兵和两三千卫所军驻守,在正北方四百几十里的襄阳被“红旗军”牢牢控制的情况下,被攻击到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。

  唐王回到了南阳后,看到了一片焦土,看到了嗷嗷待哺的饥民遍地,知道不解决这些人的生计,不赶紧组织春耕,这些人都会饿死或者变成流寇。

  他无心追击流寇,急急忙忙应对燃眉之急,他还要寻找到家人的遗骸入土为安,还要操办丧事,真的比较忙。

  安民、练兵的事情当然是石昆山主抓,采取的方式跟“红旗军”如出一辙,其实唐王的人马中,主要军官有一半是旗卫或者就是从“红旗军”中借调。

  估摸着一年半载过后,唐王嫡系就跟“红旗军”相差无几,他们听从唐王调遣的同时更加会注重跟家主的军令是否背道而驰。

 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,石昆山会采取沟通的办法争取让唐王改变主意,如果唐王一意孤行,那么他就会尴尬了,因为这支军队会不听调遣。

  顾准、谷如山、裴元武不久后就会率领人马各回驻地,新兵太多、新接纳的劳役更加多,加强训练争取使得年底达到正兵标准的麾下倍增。

  崇祯十年三月初,征虏大将巡视了正在忙春耕的山西、宣大十几个州县后经过居庸关前往虎穴城。

  宣大总督杨嗣昌被崇祯留在京师,新官上任的宣大总督是陈新甲,此人审时度势还行,到任后没有如何出格行为,也积极号召官吏抢农时争取多增加植面积。

  朝廷的人事调整一直都在进行中,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p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